首页 > 案例展示 > HIFI 音乐厅案例

拒绝智商税,音乐制作人眼中的HIFI究竟是怎样的?

关于HIFI,在中文网路的任何地方,哪怕是在知乎这样崇尚理性、求知的平台,总是摆脱不了被妖魔化。

玩HIFI的人被称作老烧,另一个谐音梗则是烧饼;在换了一根几千块的线后,他觉得声音豁然开朗,你觉得他一定是开了耳放,或者脑放;至于水电、风电还是核电,电能对于听HIFI的影响,更被许多老烧娓娓道来。像魅族老板黄章,就在自己的珠海听音房里单独花重金做了一系列的弱电改造,且他为了听音乐,专门雇了一位专员,只负责按顺序给他打开一堆设备……好的机旦,在正式听歌之前,肯定要先开机暖身的嘛。

20年前,当我还是囊中羞涩的穷小子时候,只能玩得起几百块的森海塞尔MX500RC(注:森海塞尔一款经典的平头塞)时,我也对HIFI嗤之以鼻,觉得它就是智商税。但在这些年里,我在录音棚工作,亲自参与到唱片制作后,见识了不同的设备,自己在家里的听歌设备也投入了好几万后,并开始指导身边朋友搭配HIFI系统、一起入坑后,我对发烧这件事才有了重新的认识。

首先,我们得明确:到底什么是HIFI?

HIFI,全称为High-Fidelity,高保真。即“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声音”。

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前,人们接触音乐只有两种途径:教会的礼拜(如当年巴赫在莱比锡每周演奏管风琴);音乐厅里的各种大型音乐会,或是上流社会的家庭音乐会、沙龙音乐等。后来,人们把声音储存在黑胶唱片的唱纹里;再到变成数据、储存在激光唱片(CD)里;直到今日,5G时代来临,网速不再是阻碍,一首几十M的Hi-Res甚至上百M的DSD均是如此唾手可得,就像我们在VIPER HIFI为代表的HIFI音乐APP里所见到的那样:

无论介质怎么改变,我们都希望:我们在音箱里、耳机里听到的声音,都希望尽可能和现场演奏是一样的。就像很多发烧测评会用的形容:“我感觉就在我面前唱歌。”

返回顶部